找一篇关于道德的文章
道德教育:创造与融合作者:翟小宁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第十期点击数:984更新时间:2005-7-20题记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道德的境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即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道德的境界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贤道德。基本道德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要人们独善其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高尚道德要求人们在具备基本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贤道德,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贤有一颗仁爱众生、善利万物、兼济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透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思想泽被人间,人格流芳百世。亚里士兵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础,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贤道德的培养不是学校德育所能独立承担的使命,但圣贤的思想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道德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关键是正其念,重点是致良知。心正则行正,心美则身美。美好的心灵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从美好的心灵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动其心,正其心,净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谓正其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是人生的灵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动力。真诚,善良,美好,正义,尊重,宽容,大度,感恩,勤奋,质朴,勇敢,责任,爱心,优雅,文明……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贵,朴实而又崇高,外化为行动,涵养为美德,渗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良知是我们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洒下光明的道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合之生根发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启发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长出出仁、义、礼、智四种美好的品质。简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启发善良于心灵,播种美德于心田。心灵是田地,良知是种子,信仰是阳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实。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播种真善美,才能生长真善美。道德教育的途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兼容人类、自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两句古诗来说,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炼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启发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人文情怀,体验道德情境,树立人生榜样,建立人生准则,播种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铸造首先环境,尊重赏识激励,等等。在此仅撷取几点经略述之:1、启发道德智慧。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启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备一定的道德智慧。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构成君子品格的内在美质。涵泳体会,这两句话所带给人的启迪是非常深刻的。读书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比之书本,它带给人的启发更多,赐予人的磨炼更丰富。总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读书思索,与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渗透,启智重在感悟。2、陶冶道德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润。净化。柏拉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环境熏陶,不知不觉也会生出一腔美的情感,养出一种美的气质。朱光潜先生谈到美学中的“移情”现象时说:“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和往复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谈美、谈文学》)文学艺术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3、培养道德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习惯,要从日常行为入手,经过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让不良习惯远离自身,让良好习惯成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莫为”,要让学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素养。要注重道德细节,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引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时时处处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形象。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储蓄好习惯,就等于为将来的生活储蓄幸福。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训练——涉及诸多方面。它涉及规则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包括具体的指导、规劝和训练。亚里士多德写道: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道德教育还必须明确道德榜样的绝对重要性。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默默无声的榜样的力量更有力,影响更大了……除了戒律、习惯和榜样外,道德教育的园地里还不能缺少另一种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过生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么样的东西……”以上是美国前教育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博士在他所编著的《美德书》序言中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这段文艺工作者字,是因为它比较简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几个要点。我还想借此说明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管是规则的指导,还是习惯的养成;不管是榜样的垂范,还是文字的影响;不管是智慧的启迪,还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样,道德教育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体,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创造一种新文化;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华,创造一种新道德;以法治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健全为基础,建设一种和谐的新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间!
什么叫做道德作文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勤劳,道德是责任,还是那数不尽的友爱和互助。道德是勤劳、是百善孝为先小时候,我曾经问妈妈:“道德是什么?”妈妈笑了笑,没有回答,她正拿着梳子,给年迈的奶奶梳理洁白的银发,梳着梳着,奶奶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妈妈放下了梳子,又拿起了抹布,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妈妈又在厨房里忙啊,忙啊,在我和爸爸回来之前,把饭菜摆上了桌,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可口的饭菜,因为那里面藏着妈妈辛勤的汗水呀!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您就休息休息吧,让我来给您做一碗“温馨牌”的鸡蛋面,给您捶捶背、洗洗脚,把您那双结满了硬茧的脚洗成一对儿香喷喷的“大柠檬”,让您笑微微的眼睛里闪烁出亮晶晶的泪花。妈妈,请让我对您说一声“谢谢”,感谢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忧无虑的生活,感谢您让我知道了道德就是勤劳,就是尊老爱幼,就是“百善孝为先”。道德是责任、是付出上学后,我曾经问老师:“道德是什么?”老师和蔼地笑了笑,没有回答,这时,她正弯着腰不厌其烦地给同学讲解难题,讲着讲着,那位同学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地笑了,她松了一口气,又急忙去批改我们的作业。然后在笔记本上写啊,写啊,写下明天的教案。她虽然没有沉鱼落雁的容貌,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笑颜,但是,在她每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里,我们的眼光都聚集到她的身上,因为,每一节课都隐藏着老师的心血啊!老师,今天是您的节日,您就放松放松吧,让我们给您泡一杯热茶,帮您收发作业,维持班级秩序,恭恭敬敬地给您敬个礼,让您眼角的鱼尾纹得到尽情地舒展。老师,让我说声谢谢您,感谢您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成长的快乐,感谢您让我知道了道德就是爱,就是责任,就是努力地付出。道德是友爱、是互助今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想问问我的同学:“道德是什么?”我的同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算作对我的回答。他正在帮看门的爷爷清扫操场上的落叶,扫着扫着,一老一少直起腰来相视一笑。他放下大扫把,奔回教室,帮助语文课代表把作业抱进办公室。然后,他又拿着喷壶在水管和花坛之间跑啊,跑啊,在上课之前,把每一棵花都细心地浇灌一遍,虽然没有什么名贵的花草,但在我们眼里,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坛,因为,那里面藏着他的一片爱心呀!同学,今天你生病了,你就躺在床上静静地休息吧,让我们敲开你的家门,告诉你今天学校里的趣事,把老师今天教的新知识讲给你听,让你的心情愉快、舒畅,让你也享受享受同学们对你的帮助。同学,让我说声谢谢你,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整洁、美丽,感谢你让我知道了道德就是团结,就是友爱,就是互相帮助。
有时候,我也会问小鸟,道德是什么,小鸟喳喳地叫着算作对我的回答:道德是一朵花,道德是一棵树,道德是一张笑脸,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道德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德文章”的提法,究竟始于何时,没有进一步考证。不过,把“道德”与“文章”联系在一起,对我辈影响最大的是令人可敬可仰的革命先贤李大钊。他手书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名言,就是对“道德文章”的最好注脚。
“道德”是什么?词典对“道德”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简单说,道德就是人的品行和政治品质。有人称之为眼、耳、鼻、舌、身之外的“第六感觉”,即“道德感”。道德感是人类生活经验和习惯的产物,它取决于人类生活的道德环境和在此环境下逐渐养成的一种道德直觉、道德常识。美国人贝内特在其所著的《美德书》中,把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称为人类最基本的美德。我想,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能兼有上述种种美德,都可以称之为“有德之士”吧?
一个人身上具备的美德,一如人性本身,需要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滋润、培养。人要先经历道德的洗礼,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让善良纯真与人心同在。先贤们提倡“道德文章”,把“道德”作为“文章”的前提。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个有道德之人。德有多高,文有多深。所谓“文如其人”就说到了点子上。
从梁启超到李大钊,从鲁迅到瞿秋白,乃至茅盾、冰心、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巴金……其为人,堪称德高望重;其为文,堪称传世之作。“道德”对于“文章”的相辅相成关系,是明明白白的。
然而,在理性与非理性、人道与不人道、正义与邪恶激烈较量、相斥并存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利害冲突日渐加剧。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道德文章”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被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了。
最近看到一些书,写赌、写嫖、写滥、写脏、写狂野、写变态、写歇斯底里。对于小说家来说,题材广泛不是什么坏事。可是,当你把嫖娼、疯狂、折腾、糜烂展览给读者时,你是否意识到,你的作品像一朵朵毒蘑菇,在毒害读者的灵魂和躯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