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的跪拜礼
①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国语·晋语》:宣子拜稽首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稽首曰。
《三国演义》: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史记·赵世家》:“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
《雷电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子户部员外枢稽首曰:‘是惟先君(袁可立)治行,徼惠吾子以重先君之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二臣直至榻前,稽首问安。”
②道教跪拜礼(道拜)
道士或道徒对天尊神灵行跪拜礼时,双手交抱成拳上不过眉,下不过膝。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足离跪势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轻掐右手无名指根节纹路(子诀)后,右手大拇指轻掐右手中指梢节(午诀),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最终形成左手在外包覆右手,内在两手指相交的虚拳。两肘臂自然微垂,举拳眉下躬身下曲,行礼时拳与鼻相平,不可高于眉。举拳动作同时变为躬身。躬身继续下伏最终举拳跪拜至地面或拜垫上,即将接地时,拳保持左手外右手内的状态手指伸开形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交叉叠掌,然后按于地,身体头肩进一步下伏,完成一次跪拜。起身重复两次,完成三拜。
为什么小说里修道之人见面就行稽首礼,我百度了一下稽首是九拜当中最高的礼节,要跪拜的,难道古人每次打
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礼仪中叩首和拜的区别是什么
礼仪中叩首和拜的区别抄是释义不同,引证解释不同。
一、释义不同
1、叩首:伏身跪拜,以头叩地。
2、拜:屈膝、两手袭着地或叩头及地。
二、引证解释不同
1、叩首:《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才打得几拳,众宫娥惧幽王见罪,一齐跪下叩首。”
2、拜:《说文》:“拜从两手下。”
扩展资料
叩首和拜的近义词:
一、稽首
1、释义
古代跪拜知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道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2、引证
郭沫若《雷电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二、顿首
1、释义
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
2、引证
丘迟《与陈伯之书》:“丘迟顿首。”
叩首和拜的区别:指代不同、复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叩首: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近地或着地。
2、拜: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二、出处不同
1、叩首:丁玲《过年》:“强哥们也已跪下了,在慢慢地叩首。”
2、拜:《制说文》:手至地也。从手,从。音忽。杨雄说,拜从两手下。古文拜。
白话释义:《说文》:拜,两手及地。字形采用“手、”会意。读音与“忽”相同。拜,杨雄说,“拜”的字形采用两手下垂的形象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拜”。
三、侧重点不同
1、叩首:旧时汉族交际礼仪,一种较重的跪拜礼zd。
2、拜: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
礼仪中叩首和拜百的区别是:叩首是重礼,必须伏身跪下。拜不必跪下,但跪下也可以拜;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
拜,表示敬意的礼节。拜【动词】(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度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问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答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叩首,即俗话说的“磕头”。叩首在中国是古礼,是旧时汉族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专着地。
跪拜磕头的动作一直被道家作为导引术的一部分。“每日常叩首,活属到九十九”,这句老话不止是告诉人们虔诚孝顺可以长寿,也道出了坚持导引锻炼可以强身的道理。
区别为叩首是重礼,须伏身跪下。拜可以不跪,但下跪也可以拜百;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
基本说明:
1、跪拜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又称叩头,磕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下辈/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社会地位高的人所施的礼仪。不仅中度国古代如此,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
2、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除非在特殊的场合,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再行跪拜礼。跪拜礼对于今天的人们来专说,一是不方便,二是在心理上不太接受。如果理解了古代社会跪拜礼的起源,会发现属跪拜礼是当时生活习惯下最方便、最简捷的礼仪方式。
五拜三叩(明朝)具体怎么个拜法
明朝初年,百明太祖简化各种繁琐的礼仪。
遣使度至蕃国安南时,该国王对香案及诏书行五拜礼问,并跪香案前,三上香,俯伏,实即五拜三叩之礼。"拜",即站立答时两手合于胸前,慢慢地双膝触地,最后内上身匍匐在地。"叩",即身体匍匐不起时,用头叩触地面。容
规范的五拜三叩首礼仪,在行礼前首先要行揖礼,然后下跪,百前四拜用拱手稽首样式,每一拜都要起身行揖礼,第五拜下拜后,用头触地三次,直到度三次叩首结束后起身。
具体行礼步骤:
1、拱手而立
2、行揖礼3、俯伏下拜(拜手稽首样式内)4、兴
5、行揖礼6、俯伏下拜(拜手稽首样式)7、兴
8、行揖礼9、俯伏下拜(拜手稽首样式)10、兴
11、行揖礼12、俯伏下拜(拜手稽首样式)13、兴
14、行揖礼15、俯伏下拜16、三叩首17、兴,
18、平身
也有不少同袍,估计受满清是三跪九叩影响,理解和演绎为:五次跪地,拱手拜容礼,第六次跪地后三叩首。
拜手稽首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拜手稽首?(bàishǒuqǐshǒu)
解释:拜手:作揖;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zd。用于书信向对方表示
敬意。
出?处:《尚回书·益稷》:“皋陶拜手稽首。”
示例:公~,受命白玉墟。★宋·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
用法:作谓语、答宾语、定语;指古代的礼节
“拜手稽首”什么意思啊?
【稽首】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我国周礼所载之九拜中,稽首为最恭敬之行礼法。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zd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专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属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
======================
成语啊表示[行礼]这个动作
一般在书信中向对方表示敬意:我给您行礼了——就这个意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