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家的成语有哪些
白手起家、
千家万户、
无家可归、
孤家寡人、
家家户户、
毁家纾难、
倾家荡产、
国破百家亡、
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
家给人足、
家破人亡、
穷家度富路、
打家劫舍、
保家卫国、
大家闺秀、
国家栋梁、
挨家挨户、
书香世家、
家常便饭、
欢喜冤家、
安家落户、
儿女亲家、
大家风范
身家问性命、
丧家之犬、
一家老小、
养家糊口、
冤家路窄、
万家灯火、
家丑不可外扬、
清官难断家务事、
当家作主、
胜败乃兵家常事、
家喻户晓、
家徒四壁、
诗礼传家、
国家多故、
分家析产、
弃家荡产、
大方之家、
乔木世家、
家大口阔、答
如数家珍、
家衍人给、
国尔忘家、
坑家败业、
万家之侯、
破家鬻子、
国家闲暇、
殃国祸家
家道消乏、
家长里短、
诸子百回家、
当家理纪、
左家娇女、
打家截道、
万贯家私、
家传之学、
在家出家、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东家西舍、
破家为国、
小康之家、
吾家麒麟、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家书答抵万金、
四海一家、百
万家灯火、
小家碧玉、
诸子百家、
欢喜冤家、
百家争鸣、
白手起家、
不是冤家不聚头、
家徒度四壁、
天下一家、
如数家珍、
书香世家、知
家喻户道晓、
成家立业、
大方之家、
小康之家、
大家闺秀、
四海专为家、
家书抵万金、
毁家纾难、
宜室宜家、
家长属里短、
孤家寡人、
家常便饭、
家家户户、
穷家富路、
冤家路窄、
罢黜百家、
四海一家、
万家灯火、
小家抄碧玉、
诸子百家、
欢喜冤家、
百家争鸣、
白手起家、
不是冤家不聚头、zhidao
家徒四壁、
天下一家、
如数家珍、
书香世家、
家喻户晓、
成家立业、
大方之家、
小康之家、
大家闺秀、
四海为家、
家书抵万金、
毁家纾难、
宜室宜家、
家长里短、
孤家寡人、
家常便饭、
家家户户、
穷家富路、
冤家路窄、
罢黜百家、
清官难断家务事
包含“家”的成语共有376个
1)阿家阿翁
2)挨家挨户
3)挨家按户
4)爱国如家
5)爱国一家
6)安国宁家
7)安家乐业
8)安家立业
9)安家落户
10)罢黜百家
11)白手成家
12)白手起家
13)白手兴家
14)百乘之家
15)百家争鸣
16)百家诸子
17)败国丧家
18)败国亡家
19)半路出家
20)邦家之光
21)保家卫国
22)兵家大忌
23)不识东家
24)称家有无
25)成家立计
26)成家立业
27)成名成家
28)成一家言
29)尺二冤家
30)赤手起家
31)出家弃俗
32)创家立业
33)打家劫盗
34)打家劫舍
35)打家截道
36)打家截舍
37)大方之家
38)大家风范
39)大家闺秀
40)大家小户
41)单家独户
42)当家理纪
43)当家立计
44)当家立纪
45)当家立事
46)当家立业
47)当家作主
48)当家做主
49)荡产倾家
50)灯火万家
51)等闲人家
52)东家夫子
53)东家孔子
54)东家西舍
55)东家效颦
56)对头冤家
57)儿女亲家
58)发家致富
59)发家致业
60)伐冰之家
61)法家拂士
62)泛宅浮家
63)泛家浮宅
64)泛宅浮家
65)分家析产
66)丰屋蔀家
67)浮家泛宅
68)黼国黻家
69)妇道人家
70)富家大室
71)富家巨室
72)富室大家
73)富室豪家
74)改换家门
75)告老还家
76)告老在家
77)各自一家
78)孤家寡人
79)故家乔木
80)故家子弟
81)国仇家恨
82)国而忘家
83)国恨家仇
84)国家大计
85)国家大事
86)国家栋梁
87)国家多故
88)国家多难
89)国家闲暇
90)国破家亡
91)何以家为
92)黑家白日
93)胡越一家
94)欢喜冤家
95)会家不忙
96)毁家纾国
97)毁家纾难
98)机杼一家
99)家败人亡
100)家半三军
101)家藏户有
102)家长礼短
103)家长里短
104)家长理短
105)家长作风
106)家常便饭
107)家常茶饭
108)家常里短
109)家成业就
110)家传户诵
111)家传户颂
112)家传人诵
113)家传之学
114)家大业大
115)家道壁立
116)家道从容
117)家道消乏
118)家道小康
119)家道中落
120)家翻宅乱
121)家烦宅乱
122)家反宅乱
123)家给民足
124)家给人足
125)家鸡野鹜
126)家鸡野雉
127)家骥人璧
128)家家户户
129)家见户说
130)家贫亲老
131)家贫如洗
132)家破人离
133)家破人亡
134)家破身亡
135)家人父子
136)家散人亡
137)家生孩儿
138)家生子儿
139)家势中落
140)家徒壁立
141)家徒四壁
142)家亡国破
143)家无常礼
144)家无担石
145)家无儋石
146)家无斗储
147)家无二主
148)家弦户诵
149)家学渊源
150)家言邪学
151)家衍人给
152)家业凋零
153)家业雕零
154)家殷人足
155)家谕户晓
156)家喻户习
157)家喻户晓
158)家贼难防
159)家至户察
160)家至户到
161)家至户晓
162)家至人说
163)匠遇作家
164)经史百家
165)九经百家
166)九流百家
167)九流十家
168)旧家行径
169)开国承家
170)看家本领
171)看家本事
172)刻薄成家
173)坑家败业
174)空头冤家
175)旷邈无家
176)窥涉百家
177)拉家带口
178)累世通家
179)立业成家
180)门户人家
181)靡室靡家
182)名家善辩
183)墨家巨子
184)男室女家
185)平安家书
186)平地起家
187)破国亡家
188)破家败产
189)破家荡产
190)破家荡业
191)破家竭产
192)破家散业
193)破家丧产
194)破家亡国
195)破家危国
196)破家为国
197)破家县令
198)破家鬻子
199)齐家治国
200)弃家荡产
201)弃俗出家
202)千家万户
203)千金之家
204)乔木世家
205)亲如一家
206)勤俭持家
207)倾家败产
208)倾家荡产
209)倾家竭产
210)倾家尽产
211)倾家破产
212)情同一家
213)穷家薄业
214)穷家富路
215)穰穰满家
216)人给家足
217)人离家散
218)人亡家破
219)人足家给
220)如数家珍
221)儒家经书
222)丧家之狗
223)丧家之犬
224)杀家纾难
225)身家性命
226)生佛万家
227)诗家三昧
228)诗礼传家
229)诗礼人家
230)诗礼之家
231)世家子弟
232)世禄之家
233)事怕行家
234)书香人家
235)书香世家
236)说家克计
237)四海为家
238)四海一家
239)夙世冤家
240)宿世冤家
241)陶猗之家
242)天下为家
243)天下一家
244)通家之好
245)通家之谊
246)拖家带口
247)万贯家财
248)万贯家私
249)万家灯火
250)万家生佛
251)万家之侯
252)亡国败家
253)亡国破家
254)忘身忘家
255)文献之家
256)无家可奔
257)无家可归
258)无家无室
259)息影家园
260)小户人家
261)小家碧玉
262)小家子气
263)小家子相
264)小康人家
265)小康之家
266)携家带口
267)谢家宝树
268)谢家活计
269)兴家立业
270)行家里手
271)修身齐家
272)徇国忘家
273)严家饿隶
274)殃国祸家
275)杨家有女
276)养家煳口
277)养家活口
278)一家眷属
279)一家老小
280)一家无二
281)一家一火
282)一家一计
283)一家之长
284)一家之辞
285)一家之计
286)一家之论
287)一家之说
288)一家之学
289)一家之言
290)一家之主
291)一家之作
292)宜家宜室
293)宜家之乐
294)宜室宜家
295)引贼入家
296)忧公如家
297)忧国如家
298)忧国忘家
299)有家难奔
300)于家为国
301)冤家对头
302)冤家路狭
303)冤家路窄
304)冤家债主
305)怨家债主
306)在家出家
307)遭家不造
308)治国齐家
309)治谱家传
310)钟鼎人家
311)钟鼎之家
312)诸子百家
313)自报家门
314)自成一家
315)自出一家
316)祖宗家法
317)左家娇女
31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19)败家子
320)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321)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322)不是冤家不聚头
323)不是冤家不碰头
324)东家丘
325)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326)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327)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328)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329)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330)国耳忘家,公尔忘私
331)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332)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333)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33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35)合家欢
33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337)家丑不可外谈
338)家丑不可外扬
339)家丑不外扬
340)家狗向里吠
341)家和万事兴
34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343)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344)家书抵万金
345)家天下
346)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347)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348)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349)良家子
350)禄无常家,福无定门
351)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352)女亲家
353)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354)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355)清官难断家务事
356)清官能断家务事
357)全家福
358)三过家门而不入
359)三家村
360)胜败乃兵家常事
361)胜负兵家常势
362)胜负兵家之常
363)十家锅灶九不同
364)天塌压大家
365)吾家千里驹
366)五百年前是一家
367)厌家鸡,爱野雉
368)一客不烦两家
369)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370)一子出家,七祖昻天
371)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372)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373)冤家宜解不宜结
374)张家长,李家短
375)张家长李家短
376)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形容 家 的词语
关于家的copy成语:
家学渊源阿家阿翁家徒四壁家喻户晓丰屋蔀家谢家宝树大方之家毁家纾难如数家珍国破家亡九流十家诗家三昧小家碧玉家徒壁立家给人足家贫亲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破家县令家反宅乱钟鼎之家四海为家万家生佛丧家之犬挨家挨户安家落户大家风范法家拂士大家闺秀罢黜百家白手起家百家争鸣家无担石宜室宜家一家之言万家灯火书香世家万贯家私打家劫舍故家乔木胡越一家发家致富成家立业爱国如家齐家治国家衍人给家长里短家败人zhidao亡家翻宅乱书香人家三家村看家本领无家可归吾家千里驹一家老小诸子百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严家饿隶一家之作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一家眷属一家之计
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无论是匆匆夜归还是离家远去,心中千丝万缕、时时惦念的地方,还是家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zd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归心似箭,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其实归心何止似箭,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束光,千里之遥转瞬即至,越要到家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直到踏进家门才会慢慢褪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回、流水、人家答,正因为有了“人家”,上面的一系列景物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家是心之所至,心在哪,哪便是家.有了家才有了一切.家是生活之源泉,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便是家.
离家、想家、回家,人们经常重复着这件事.但却没有一个人觉得枯燥.不管我们离家多远,对家的那份牵挂都会把我们带回去.
跟家有关的成语
书香世家、家长里短、家道从容、爱国如家、家家户户
一、书香世家[shūxiāngshìjiā]
【解释】: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自】:近代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二、家长里短[jiāchánglǐduǎn]
【解释】: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这一关了门,他再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我对不来,却不弄走了风,被他拿住?”
三、家道从容[jiādàocóngróng]
【解释】:指家庭生活条件充裕。
【出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常说有个旧仆金荣,乃是信义的人,现居镇江吕城,以耕种为业,家道从容。”
【译文】:常说有一个老仆人金荣,这是讲信义的人,现住在镇江吕城,以耕种为生,家庭生活条件充裕。
四、爱国如家[àiguórújiā]
【解释】: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出自】:汉·荀悦《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
【译文】:封建诸侯各世代在这个位置的时候,要待人民像自己的孩子、爱国家像爱自己的家一样。
五、家家户户[jiājiāhùhù]
【解释】: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光阴似箭,不觉残年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的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
【译文】:光阴流逝就像飞箭,不觉年老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作响的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游戏。
家学渊源阿家阿翁家徒四壁家喻户晓丰屋蔀家谢家宝树大方之家毁家纾难如数家珍国破家亡九流十家诗家三昧小家碧玉家徒壁立家给人足家贫亲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破家县令家反宅乱钟鼎之家四海为家万家生佛丧家之犬挨家挨户安家落户大家风范法家拂士大家闺秀罢黜百家白手起家百家争鸣家无担石宜室宜家一家之言万家灯火书香世家万贯家私打家劫舍故家乔木胡越一家发家致富成家立业爱国如家齐家治国家衍人给家长里短家败人亡家翻宅乱书香人家三家村看家本领无家可归吾家千里驹一家老小诸子百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严家饿隶一家之作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一家眷属一家之计倾家荡产诗礼之家孤家寡人家破人亡安国宁家败国亡家伐冰之家东家效颦赤手起家东家西舍发家致业欢喜冤家机杼一家国而忘家败国丧家不识东家安家乐业安家立业白手兴家白手成家打家截道打家截舍荡产倾家家贫如洗家道中落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家丑不可外扬开国承家弃家荡产拉家带口家无二主万贯家财无家可奔清官难断家务事丧家之狗九流百家一家之学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兴家立业行家里手一家无二一家一火
家学渊源阿家阿翁家徒四壁家喻户晓丰屋蔀家谢家宝树大方之家毁家纾难如数家珍国破家亡九流十家诗家三昧小家碧玉家徒壁立家给人足家贫亲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破家县令家反宅乱钟鼎之家四海为家万家生佛丧家之犬挨家挨户安家落户大家风范法家拂士大家闺秀罢黜百家白手起家百家争鸣家无担石宜室宜家一家之言万家灯火书香世家万贯家私打家劫舍故家乔木胡越一家发家致富成家立业爱国如家齐家治国家衍人给家长里短家败人亡家翻宅乱书香人家三家村看家本领无家可归吾家千里驹一家老小诸子百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严家饿隶一家之作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一家眷属一家之计倾家荡产诗礼之家孤家寡人家破人亡安国宁家败国亡家伐冰之家东家效颦赤手起家东家西舍发家致业欢喜冤家机杼一家国而忘家败国丧家不识东家安家乐业安家立业白手兴家白手成家打家截道打家截舍荡产倾家家贫如洗家道中落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家丑不可外扬开国承家弃家荡产拉家带口家无二主万贯家财无家可奔清官难断家务事丧家之狗九流百家一家之学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兴家立业行家里手一家无二一家一火
家学渊源阿家阿翁家徒四壁家喻户晓丰屋蔀家谢家宝树大方之家毁家纾难如数家珍国破家亡九流十家诗家三昧小家碧玉家徒壁立家给人足家贫亲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破家县令家反宅乱钟鼎之家四海为家万家生佛丧家之犬挨家挨户安家落户大家风范法家拂士大家闺秀罢黜百家白手起家百家争鸣家无担石宜室宜家一家之言万家灯火书香世家万贯家私打家劫舍故家乔木胡越一家发家致富成家立业爱国如家齐家治国家衍人给家长里短家败人亡家翻宅乱书香人家三家村看家本领无家可归吾家千里驹一家老小诸子百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严家饿隶一家之作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一家眷属一家之计倾家荡产诗礼之家孤家寡人家破人亡安国宁家败国亡家伐冰之家东家效颦赤手起家东家西舍发家致业欢喜冤家机杼一家国而忘家败国丧家不识东家安家乐业安家立业白手兴家白手成家打家截道打家截舍荡产倾家家贫如洗家道中落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家丑不可外扬开国承家弃家荡产拉家带口家无二主万贯家财无家可奔清官难断家务事丧家之狗九流百家一家之学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兴家立业行家里手一家无二一家一火
佛家说:不要执着,要放下。俗语说:坚持就是胜利。到底两者矛盾吗?.
这个行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工程,堪比三峡工程更宏大的工程。至今全国约有二千多万人在从事,除西藏外全国遍地开花..
比如你的三条线布的都非常牢,他们能力也很强,每月都有申购的,那你自然拿钱多了;可是大多数朋友上总都要买线的,三条线均衡发展的极少,至少买一条,有的甚至买两条,买线的钱可都是借的老总的,一条线就15万,2条30万,上总前都负债累累了,上去了慢慢还钱呗!.
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你眼巴巴的看到下面的亲戚还有之心朋友,一个个都不能发展,但是还有支付外地每天的生活开销,甚至连一个新朋友来考察的路费都付不起的时候,那时候,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你如何面对他们!.
这就是大多数人走向失败的根源.对此,我深有感触行业人对在行业的成功有一种渴求,这种渴求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大众的想象,用大家的话说,这是一种忍辱负重的渴求,他们相信只要自己成功赚到钱了,就能够得到亲朋好友的原谅和理解,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还有是不是什么谁在操控和您的投资能否赚钱不存在任何关系。.
晓理大义,明辨是非。你不能改变你的面容,但你可以改变你的笑容。曾经我们被人爱,所以我要爱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世界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笨人征服世界,聪明人征服自己。听进去,可信度20?看进去,可信度80?一个人的观念偏差要等三、五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自以为聪明绝顶,结果智慧在二楼。一念之差上天堂
.
经◇历2◇年半◇伍◇佰份●大●经●理-阿●翔●●交●流◇◇◇-1-0--4-0--2-9==1-1--0-0--◇◇◇●●交●流●●
经◇历2◇年半◇肆◇佰份●大◇经◇理-辉●煌●●交●流◇◇◇-1-0--6-6--8-4==4-7--9-7--◇◇◇●●交●流●●
·
一念之差下地狱。再好走的路不愿走,走不到头;再不好走的路,一直走一定会走到头。老师爱你,你不一定成功;你爱老师,你一定可以成功。哈佛大学理念:一个人成功与失败.
不在于能力与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
这里面有很多的秘密。...
你又知道多少!◇◇◇君◇◇◇◇◇◇
富◇◇◇
胡越一家用于名字可以吗?
【拼音】:húyuèyījiā【释义】:比喻居地远隔者聚集一堂zd。犹言四海一家。【专出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七年》:“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属家,自古未有也。’”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典故
《类说》卷五三引宋杨亿《谈苑》:"开宝中王师围金陵,李后主遣徐铉入朝,对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974年,他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因用以为典,常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别人侵占。鼾,也写作"酣"。
拓展资料: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成语。【释义】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不许别人侵入自己的利益范围。
【读音】wòtàzhīcè,qǐróngtārénhānshuì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开宝八年》:"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皇恐而退。"
可用于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多见于对反面人物的描写:
1、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宋太祖之语;一统之世真是胡越一家,唐太祖之时。"
2、这里历来是我们的地盘,这~,一定要好好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宋朝初年,南唐后主李煜曾经对赵匡胤奴颜婢膝,以求苟延知残喘。可是,赵匡胤在做好充分准备后,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兵进攻南唐。这时,李煜派使节去质道问赵匡胤:南唐究竟有什么罪过,为何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不过,赵匡胤却“振振有词”版地说出了一句直到今天还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一套“歪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皇权国家体制最真实的内涵,那就是专制皇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它不允许有任何威胁权自己的权力存在。
《类说》卷五三引宋杨亿《谈苑》百:“开宝中王师围金陵,李后主遣徐铉入朝,对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度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回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974年,他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后”因用以为典,常喻自己的势答力范围或利益不容别人侵占。鼾,也写作“酣”。
唐太宗的功过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其功过如下: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
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才干和贤能严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得很有道理,但后来的一些贪官污吏却以此作为自己任人唯亲高裙带关系的借口。在正确标准的衡量下,许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纳入高层领导集团,这包括原来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许多人,在李建成死后,东宫集团里有很多人想找机会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处于对立地位。唐太宗却将这些人看成自己人来真诚对待,根据才干大小委任官职,从而争取了许多人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直谏说明他对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们现在有句话叫做“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教坏。”这原是说民间教育孩子的,是恨铁不成钢。这和魏征的进谏相比似乎不太恰当,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直言进谏说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进谏只知道讨好皇帝的人才是历史上常出现的奸佞之臣、误国之臣、亡国之臣。
对于官吏的个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在隋朝时,中央的官员达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渊建立唐朝后基本上没有变动。李世民命房玄龄负责调整精简机构,最后确定官员的编制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有了正确严格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贞观时期出现了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纳谏,唐太宗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于重赏鼓励,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以后进谏的一种有效的鼓励。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见方面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体系。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格也相当于律,是皇帝对国家机关或个人因时因事而颁行的诏书汇编。式则是国家机关经常和广泛适用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令、格、从积极的方面来规定国家机关和官民人等应当遵守的制度,而律则从消极方面规定违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罚制裁。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634年(贞观八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薛延陀部,薛延陀后来败亡。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在630年(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在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多才多艺
唐太宗的诗文水平也很高,可以说是个能文能武的皇帝,但由于他的谦虚,在世时一直没有让人编他的诗文集子,所以后人对他的诗文水平了解较少。其实,在《全唐诗》和《全唐文》里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当的水平。
唐太宗四处征战,精通骑射,所以他对于骏马和弓尤其喜爱,为此还写了诗,如《咏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唐太宗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极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战场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纷纷称奇,对他佩服不已。
对于马唐太宗更是偏爱,他有首《咏饮马》写的很有感情:“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饶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因为对骏马的偏爱至深,在临死前唐太宗还要求在昭陵里刻上六匹骏马,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
唐太宗虽然诗文都有些成就,但他却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编自己的诗文集。清朝人后来将他的诗文编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共计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曾经说:“朕的辞令,如果对百姓有益的,历史总会记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没什么好处,编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陈后主(即灭于隋的南陈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于世,那个也没有能挽救其灭亡之厄运!做人主怕的就是没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对社稷有什么用!”唐太宗在这里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即皇帝,皇帝应该做什么,和文人应该做什么,分得一清二楚,其明智的言论今天听来仍然充满了真知灼见。
唐太宗的明智还表现在他为政的正确观念上,他以尧、舜为效法的对象,以秦、汉的兴亡为教训,不到海边,不封禅,不求仙,也不巡游。能做到这点的,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几个来。
唐太宗的书法也有一定的水平,他最擅长的是飞白书法。他主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注意对技法的研究,写了《笔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从初学书法到深入都做了论述。贤德后妃
唐太宗作为一代的名君,他的后妃中也有两个和他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一个是皇后长孙氏,一个是徐妃。
长孙皇后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诗文,也聪明贤惠,和唐太宗一样很有气度,是个母仪天下的典范。她最重要的贡献是防止外戚专权,哥哥长孙无忌本来就和唐太宗有布衣之交,后来一直跟随左右,玄武门之变中又是功臣。所以唐太宗最他最为倚重。但长孙皇后却总是要求唐太宗降低哥哥的官职,以免再出现汉朝吕氏和霍氏专权的局面出现。她还让哥哥亲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职,到临终时还对唐太宗说要防范外戚专权。她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迹:“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认识得相当深刻,外戚专权不但祸乱朝政,也会殃及家族,长孙皇后确实是有远见的。
对于后宫的嫔妃们,长孙皇后非常体贴,有的嫔妃病了,她不惜停下自己的用药去资助她们,所以她在后宫里威信极高。后宫里的稳定也为唐太宗理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在唐太宗发怒要惩罚因为进谏而冒犯他的魏征时,长孙皇后还极力规劝,而不是火上浇油,终于使唐太宗醒悟过来。长孙皇后对贞观之治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一样反对迷信,也不崇信佛教,提倡薄葬,临死时要求不可厚葬,浪费钱财,依山而葬即可,不用起坟。死时她年仅三十六岁,葬于昭陵。
至于徐妃,即徐惠,也很贤淑知礼。在唐太宗后来兴土木时她还上疏劝止,不可劳师动众,在《旧唐书》里全文照录了下来。
晚年错误与反省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这就是唐以后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其实在贞观时期,由于唐朝初立,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所谓盛世仅仅是一个政治局面,在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总是困苦的,不管是文景之世还是贞观之世,也都无法避免。但人民的精神风貌比所谓的“康乾盛世”要强的多。
二、开放国境
由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方变得支离破碎。到了隋朝时中国已经几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王朝,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采,唐朝政府还在设立流所(和现在的使馆差不多),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并不高明,它只是善于学习而已。这个步子比别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落后但不固执。当外来文明入侵时,它总是虚怀若谷地主动接受比本民族先进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使自己快速跃进到先进民族的行列。
唐太宗的功过如下:
1、功: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2、过:
(1)修改历史疑云: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2)?晚年过度奢侈糜烂,如始皇帝一般吞服丹药,迷信长生,最后死于吞金;重名声而轻实利,和亲入藏,传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吐蕃成唐朝大患,终唐一代,到宋,掠夺财富子民无数。
扩展资料:
1、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2、?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李世民
唐太宗的功过是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
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1、奠定国基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2、确立制度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3、政风沿袭
太宗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拓展资料: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人民网-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
一代名君唐太宗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
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才干和贤能严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得很有道理,但后来的一些贪官污吏却以此作为自己任人唯亲高裙带关系的借口。在正确标准的衡量下,许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纳入高层领导集团,这包括原来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许多人,在李建成死后,东宫集团里有很多人想找机会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处于对立地位。唐太宗却将这些人看成自己人来真诚对待,根据才干大小委任官职,从而争取了许多人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直谏说明他对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们现在有句话叫做“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教坏。”这原是说民间教育孩子的,是恨铁不成钢。这和魏征的进谏相比似乎不太恰当,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直言进谏说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进谏只知道讨好皇帝的人才是历史上常出现的奸佞之臣、误国之臣、亡国之臣。
对于官吏的个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在隋朝时,中央的官员达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渊建立唐朝后基本上没有变动。李世民命房玄龄负责调整精简机构,最后确定官员的编制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有了正确严格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贞观时期出现了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纳谏,唐太宗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于重赏鼓励,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以后进谏的一种有效的鼓励。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见方面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体系。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格也相当于律,是皇帝对国家机关或个人因时因事而颁行的诏书汇编。式则是国家机关经常和广泛适用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令、格、从积极的方面来规定国家机关和官民人等应当遵守的制度,而律则从消极方面规定违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罚制裁。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634年(贞观八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薛延陀部,薛延陀后来败亡。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在630年(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在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多才多艺
唐太宗的诗文水平也很高,可以说是个能文能武的皇帝,但由于他的谦虚,在世时一直没有让人编他的诗文集子,所以后人对他的诗文水平了解较少。其实,在《全唐诗》和《全唐文》里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当的水平。
唐太宗四处征战,精通骑射,所以他对于骏马和弓尤其喜爱,为此还写了诗,如《咏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唐太宗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极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战场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纷纷称奇,对他佩服不已。
对于马唐太宗更是偏爱,他有首《咏饮马》写的很有感情:“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饶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因为对骏马的偏爱至深,在临死前唐太宗还要求在昭陵里刻上六匹骏马,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
唐太宗虽然诗文都有些成就,但他却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编自己的诗文集。清朝人后来将他的诗文编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共计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曾经说:“朕的辞令,如果对百姓有益的,历史总会记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没什么好处,编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陈后主(即灭于隋的南陈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于世,那个也没有能挽救其灭亡之厄运!做人主怕的就是没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对社稷有什么用!”唐太宗在这里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即皇帝,皇帝应该做什么,和文人应该做什么,分得一清二楚,其明智的言论今天听来仍然充满了真知灼见。
唐太宗的明智还表现在他为政的正确观念上,他以尧、舜为效法的对象,以秦、汉的兴亡为教训,不到海边,不封禅,不求仙,也不巡游。能做到这点的,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几个来。
唐太宗的书法也有一定的水平,他最擅长的是飞白书法。他主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注意对技法的研究,写了《笔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从初学书法到深入都做了论述。贤德后妃
唐太宗作为一代的名君,他的后妃中也有两个和他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一个是皇后长孙氏,一个是徐妃。
长孙皇后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诗文,也聪明贤惠,和唐太宗一样很有气度,是个母仪天下的典范。她最重要的贡献是防止外戚专权,哥哥长孙无忌本来就和唐太宗有布衣之交,后来一直跟随左右,玄武门之变中又是功臣。所以唐太宗最他最为倚重。但长孙皇后却总是要求唐太宗降低哥哥的官职,以免再出现汉朝吕氏和霍氏专权的局面出现。她还让哥哥亲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职,到临终时还对唐太宗说要防范外戚专权。她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迹:“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认识得相当深刻,外戚专权不但祸乱朝政,也会殃及家族,长孙皇后确实是有远见的。
对于后宫的嫔妃们,长孙皇后非常体贴,有的嫔妃病了,她不惜停下自己的用药去资助她们,所以她在后宫里威信极高。后宫里的稳定也为唐太宗理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在唐太宗发怒要惩罚因为进谏而冒犯他的魏征时,长孙皇后还极力规劝,而不是火上浇油,终于使唐太宗醒悟过来。长孙皇后对贞观之治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一样反对迷信,也不崇信佛教,提倡薄葬,临死时要求不可厚葬,浪费钱财,依山而葬即可,不用起坟。死时她年仅三十六岁,葬于昭陵。
至于徐妃,即徐惠,也很贤淑知礼。在唐太宗后来兴土木时她还上疏劝止,不可劳师动众,在《旧唐书》里全文照录了下来。
晚年错误与反省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作者彭运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