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犹豫不决的意思及解释

犹豫不决什么意思?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抄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译文】:平原君左右纠结没有决断。

【示例】: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他犹豫不决,不知该走哪一条路才好。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百义词】:畏首畏尾、首鼠两端、心猿意马、心神不定、沉吟未决、当机不断。

扩展资料

犹豫不决的近义词

一、瞻前顾后?[zhānqiángùhòu]

【解释】: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度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出自】: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译文】:看看历史再看看现在啊,观察一下人们衡量事物的标准。

二、沉吟不决?[chényínbùjué]

【解释】:沉吟:问深思吟味,引申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出自】:三国·魏·曹操《答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译文】: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最后还是结束了。

【解百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自】:《战国策·赵策度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问传》答:“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示例】:在决定这件内事如何处理时,他容变得~起来。

希望可以帮到你~

犹豫不决的意思是?

意思为迟疑,拿不定主意。后来,人们把拿不定主意时的情形都说成“牛鱼不决”。“犹豫不决”据说是根据知“牛鱼不决”的字音讹变而来的。犹豫不决的拼音为yóuyùbùjué,犹豫:迟疑。决:决断。拿不定主意。作谓语、定语;指人处理问题。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译文:平原君还犹豫没有决断。

例句: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扩展资料

犹豫不决近道义词:

1、举棋不定

读音为jǔqíbúdìng,意思为下棋的时候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做事情的时候有很多顾忌,犹豫不决。举:拿起,拿着。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回传·襄公二十五年》:“答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译文:下棋的人如果拿着棋子主意不定,就不能战胜对方。

2、畏首畏尾

拼音为wèishǒuwèiwěi,意思为前也怕,后也怕。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译文:头也怕,尾也怕,身上剩不了多少。

犹豫不决,拼音yóuyùbùjué,解释,犹豫:迟zhidao疑。决:决断。拿不定主意。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意思是:平原君拿不定主意还没有决定。

示例: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处理问题。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举棋不定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ǔqíbúdìng,意思是下棋的时候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做事情的时候有很多顾忌,犹豫不决。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阁老大人,大敌当前,难道还可以举棋不定?”

示例: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举版棋不定

2、反义词:

斩钉截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zhǎndīngjiétiě,释义: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权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八回:人说二奶奶利害,果然利害。一点儿不漏缝,真正斩钉截铁,怪不得没有后世。

示例:《镜花缘》第八一回:不但独出心裁,脱了旧套,并且斩钉截铁,字字雪亮,此等灯迷,可谓掷地有声了。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平原来君犹豫未有所决。”

【译文】:平原君左右纠结没有决断。

【示例】: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他犹豫不决,不知该走哪一条路才好。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二心三意、首鼠两端、心猿意马、心神不定、沉吟未决、当机不断。

扩展资料

犹豫不决的近义词

一、二心三意[èrxīnsānyì]

【解释】: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出自】: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源六回:“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译文】:念佛是一桩正经的事,怎么能意念不专,主意不定?

二、当断不断?[dāngduànbùduàn]

【解释】: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译文】:应该做决定的时间不做zhidao决定,反而受到影响思绪混乱。

1、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2、〖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示例〗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起来。湖北一些方言中,都把“犹”说成“牛”,把“豫”说成“鱼”,因为关于“犹豫不决”就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

3、故事说,中国汉字是由孔夫子统一规范。他的三千弟子,专门负责把规范化的字传向民间。孔夫子没日没夜地写呀、划呀,每写一个,弟子们就立即传向各地。经过三年零六个月的辛勤努力,孔夫子也不知写了多少字,有人说有三担六斗小米的颗数那么多。他想:弟子们为我传了这么多字,大概也会根据字形分辨字音了。于是提笔写下了“牛”“鱼”两字,把它们放在一起,叫了一声:“鱼、牛”——弟子们连忙把字接过去。可是这一次写的是两个字,先生没有说哪个是“牛”、哪个是“鱼”,这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谁也拿不定主意;又不好再去问先生,只好根据先生念字的顺序,把“鱼”字认成“牛”,把“牛”字认成了“鱼”。又怕拿不准,这两个字传向民间的时候,弟子们总是说:“牛鱼不决。”

后来,人们把拿不定主意时的情形都说成“牛鱼不决”。“犹豫不决”据说是根据“牛鱼不决”的字音讹变而来的。

犹豫不决的决是什么意思

断定,拿定主意。zhidao

决拼音:jué

释义:

1、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2、堤岸被水冲开:决版口。溃决。

3、断定,拿定主意:决定。决断。决计。

4、一定(用在否定词前)。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遣决[qiǎnjué]

处理,解决。

2、决发[juéfā]

亦作“决发”。判断处理。权

3、披决[pījué]

劈剖。

4、刚决[gāngjué]

亦作“刚夬”。

5、决泄[juéxiè]

亦作“决洩”。

决:决断。拿不定知主意。

〖成语〗犹豫不决

〖拼音〗yóuyùbùjué

〖解释〗犹豫:迟疑。决道:决断。拿不定主意。

〖出处〗《战国策·赵策回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答:“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人为什么犹豫不决?

任何事情都有两百面.首先我们来分析你为什么会犹豫不决?因为你做事拿不出一个主意,哪怕有一个主意,你也会瞻前顾后.为什么?因为你想的比别人多,你总是方方面面的想.既想成功,也想失败.所以你总是想得到一个最完美的答案.但是事情总是在你想的过程中变化着.可能这样拖下去的结果让你屡次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如果是上述的原因.我有两点与你分享度,1.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有得到.就有失去.你不可能只得到.而不失去.2.自信.要有自信.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信以外,没有比自信再有让一个人更有魅力的专东西了..明白以上两点,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去克服自己的一些问题.我想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自己的...以上所有的字都是我属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所以我并不希望你说采纳,然后我得分.但是我希望你真的看了,而且真的可以帮到你....

犹豫不决是什么意思?

〖成语〗:犹豫不决

〖拼音〗:yóuyùbùjué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示例〗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起来。湖北一些方言中,都把“犹”说成“牛”,把“豫”说成“鱼”,因为关于“犹豫不决”就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

故事说,中国汉字是由孔夫子统一规范。他的三千弟子,专门负责把规范化的字传向民间。孔夫子没日没夜地写呀、划呀,每写一个,弟子们就立即传向各地。经过三年零六个月的辛勤努力,孔夫子也不知写了多少字,有人说有三担六斗小米的颗数那么多。他想:弟子们为我传了这么多字,大概也会根据字形分辨字音了。于是提笔写下了“牛”“鱼”两字,把它们放在一起,叫了一声:“鱼、牛”——弟子们连忙把字接过去。可是这一次写的是两个字,先生没有说哪个是“牛”、哪个是“鱼”,这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谁也拿不定主意;又不好再去问先生,只好根据先生念字的顺序,把“鱼”字认成“牛”,把“牛”字认成了“鱼”。又怕拿不准,这两个字传向民间的时候,弟子们总是说:“牛鱼不决。”

后来,人们把拿不定主意时的情形都说成“牛鱼不决”。“犹豫不决”据说是根据“牛鱼不决”的字音讹变而来的。

〖成语〗犹豫不决

〖拼音〗yóuyùbùjué

〖解释〗犹豫:迟疑。拿zd不定主意。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处理问题

〖近义词〗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相反词〗当机立断、斩钉专截铁

〖示例〗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起来。属

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起来。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信陵君心中畏秦,不欲纳魏齐,又念虞卿千里相投一段意思,不好直拒,事在两难,犹豫不决。”

【解复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制”《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示例】: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起来。

【近义词】:畏首畏知尾、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斩钉截道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当一个人在犹豫不决时应该怎么做?

在犹豫不决时可以应用下面几个方法:

1、设立标准,然后给你的选项打分。

这个做法有个名字,叫90%法则。当你评估每一个选项时,把最重要的决定标准找出来,然后从0到100,给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率低于90%,那就自动把评分降为0,并且坚决淘汰它。因为一旦选择标准太宽,要选的选项就太多了,就会受到很多干扰。

2、如果不是百分百地确定,宁可不做。

例如一家专门做家具的公司,他们唯一的产品,是一种万用置物柜系统。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一个很独特的标准,而这种万用置物柜系统,是唯一达到这个标准的产品,其他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产品,他们坚决不做。

3、用最低标准和极端标准来检验决定。

比如,你有了一个工作机会,却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人找你帮忙,你愿意做,但是没有报酬。遇到机会的时候,第一步,把机会记下来。第二步,写下三条“最低标准”。第三步,写下三条“理想的标准”,或者是“极端的标准”,你要做的事情也必须满足这三条标准。

那些犹犹豫豫的事,当开始跨出第一步时,前进就变得简单了。人生苦短,别留遗憾,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人生总要面临无数次的抉择,但请遵从自己的内心,毕竟一辈子不长,多为自己考虑,按自己的心意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坚定自己所选择的,忘记那些放弃的,有主见的人面对抉择本就不是选择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面对选择只是更坚定了人生的方向。请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个人一生中要面临无数次的选择,许多人几乎在每一次选择中都会犹豫不决,特别是在做出一个重要选择时,更是十分艰难,甚至是痛苦的。因为既然有选择,就必然有放弃,有时会为割舍不下的放弃而遗憾、后悔,成为一道笼罩在心头的阴影长时间挥之不去。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高考选报专业时遇到了困难,直到填报志愿结束的最后一刻才匆忙做出决定,此后一直在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现在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而且发展的很好,按说他应该庆幸当初的选择了,实际上他也认为这个选择是不错的,但偶尔还是禁不住说:“如果选择了另一个专业或许会更好。”我说,那只是“或许”,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可是现在已经证明了你当初选择的正确性,你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听了我的话,他说:“你说得对,我现在也这么看。”从此再没有提过这件事。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现在的表现与以后的发展并不能等同看待,同时影响选择的外部因素很多很复杂,这些因素会随时变化,即使我们认为选择是正确的,但我们很难说过了若干时间此选择一定优于彼选择,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选择都无法再来一次,后悔是毫无用处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采取这种态度:选择前认真分析,选择后决不后悔。

在我们家,孩子的事大都由他们自己做决定,我们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准确的背景资料,我告诉他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选择原则:一、以51?为选择标准;二、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假定一件事属于非此即彼的二者择一的选择,而且两者选择几乎有着相同的吸引力,这种选择无疑是困难的。按照上述原则,对两个选择对象进行分析,如果其中一个有51?选择理由,就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它,这就是所谓的51?则。选择了一个,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就意味着失去了49?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时你必须承认这个现实,49?经变成了零,不必再为它费心思,而应当全力以赴地去筹划如何把51?快地转化成100?

我还给女儿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模型”:把各种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一一列出来,然后根据经验或个人偏好,按照重要程度给每一个因素加上一个权重,也就是给出一个系数,再根据分析分别给两个对象一个分值,权重乘以分值就是被选对象在这个因素上的得分。把各种因素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两个备选对象的总得分,总分高者自然就是最后的选择。这个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说,可以按照权重大小或按照得分高低的顺序重新排列各个因素等。当然,使用这个模型未必真能对正确选择有什么帮助,但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安慰,“你看,我的选择是有‘理论’依据的!”我当时告诉女儿这个模型,只是当做一个游戏而已。这个原则对于女儿作出重要选择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是否下决心在家自学;高中是否找一所外地学校;报考人大还是北大等问题,都似乎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但按照上述原则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不能保证用这个原则作出的决定一定是最佳的,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评判标准来证明某个方案最佳,但习惯了这种思考方式,既可以避免犹豫不决,又能够在作出重要决定后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在用这个原则进行选择时还有一个“眼光”问题。比如我在决定要对女儿采取自然教育的方法时就有一个现时和长远的问题,从短期和局部(仅从考试成绩的角度)看也许应试教育的方法更为有效,但从孩子的全面提高和长远发展考虑,自然教育无疑更加可取。但对于一些日常小事,则不必牛刀宰鸡,尽可以随你高兴了。比如拿十快钱买一顶帽子还是买一副手套都无关大局,只要你自己满意就行。据说印度人在兜里的钱仅够吃一顿饭或看一场电影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决定饿着肚子去看电影,谁能说他的决定不对呢?

既要善于选择,还要学会放弃,这在经济学中叫做机会成本。经济学中,把作出一个选择或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称为这一决策的机会成本,在K.E.凯斯和R.C.费尔合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机会成本作出了以下描述:“产生机会成本的原因在于,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比如时间问题,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必须在此约束一下生活。“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如果你用同样多的钱和时间所能够做的其他事情的价值;大学教育的部分成本是你从事全日制工作所能得到的收入;假使你的邻居今天要修剪他的草坪,他就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动物园,而这正是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比尔和科琳(书中假想的两个飞机失事中幸存的驾驶员,他们落在一个荒岛上)会偶尔决定休息一下,躺在海滩上享受阳光,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收益是免费的,他们不必为这一优惠支付货币。然而实际上,它具有机会成本,躺在阳光下意味着花费时间,否则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在制定日常决策中,考虑一下机会成本有时是有益的。”我们在作出任何选择时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51?则,也许可以使你获得的价值至少不低于机会成本的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或者是“模糊”的,而且通常不可能用准确的数字来表示,所以这里所说的51?非真的要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而只是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当你要作出一个决定时,通过判断明确了哪个方案“好一些”就可以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通过这样的思考方法的锻炼,可以使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会优柔寡断、拖泥带水,而逐渐养成简洁明快、善于决断的良好思维品质。至于专家们所热衷的“数学模型”,则另当别论了。

一个人一生中要面临无数次的选择,许多人几乎在每一次选择中都会犹豫不决,特别是在做出一个重要选择时,更是十分艰难,甚至是痛苦的。因为既然有选择,就必然有放弃,有时会为割舍不下的放弃而遗憾、后悔,成为一道笼罩在心头的阴影长时间挥之不去。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高考选报专业时遇到了困难,直到填报志愿结束的最后一刻才匆忙做出决定,此后一直在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现在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而且发展的很好,按说他应该庆幸当初的选择了,实际上他也认为这个选择是不错的,但偶尔还是禁不住说:“如果选择了另一个专业或许会更好。”我说,那只是“或许”,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可是现在已经证明了你当初选择的正确性,你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听了我的话,他说:“你说得对,我现在也这么看。”从此再没有提过这件事。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现在的表现与以后的发展并不能等同看待,同时影响选择的外部因素很多很复杂,这些因素会随时变化,即使我们认为选择是正确的,但我们很难说过了若干时间此选择一定优于彼选择,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选择都无法再来一次,后悔是毫无用处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采取这种态度:选择前认真分析,选择后决不后悔。

在我们家,孩子的事大都由他们自己做决定,我们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准确的背景资料,我告诉他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选择原则:一、以51?为选择标准;二、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假定一件事属于非此即彼的二者择一的选择,而且两者选择几乎有着相同的吸引力,这种选择无疑是困难的。按照上述原则,对两个选择对象进行分析,如果其中一个有51?选择理由,就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它,这就是所谓的51?则。选择了一个,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就意味着失去了49?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时你必须承认这个现实,49?经变成了零,不必再为它费心思,而应当全力以赴地去筹划如何把51?快地转化成100?

我还给女儿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模型”:把各种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一一列出来,然后根据经验或个人偏好,按照重要程度给每一个因素加上一个权重,也就是给出一个系数,再根据分析分别给两个对象一个分值,权重乘以分值就是被选对象在这个因素上的得分。把各种因素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两个备选对象的总得分,总分高者自然就是最后的选择。这个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说,可以按照权重大小或按照得分高低的顺序重新排列各个因素等。当然,使用这个模型未必真能对正确选择有什么帮助,但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安慰,“你看,我的选择是有‘理论’依据的!”我当时告诉女儿这个模型,只是当做一个游戏而已。这个原则对于女儿作出重要选择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是否下决心在家自学;高中是否找一所外地学校;报考人大还是北大等问题,都似乎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但按照上述原则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不能保证用这个原则作出的决定一定是最佳的,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评判标准来证明某个方案最佳,但习惯了这种思考方式,既可以避免犹豫不决,又能够在作出重要决定后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在用这个原则进行选择时还有一个“眼光”问题。比如我在决定要对女儿采取自然教育的方法时就有一个现时和长远的问题,从短期和局部(仅从考试成绩的角度)看也许应试教育的方法更为有效,但从孩子的全面提高和长远发展考虑,自然教育无疑更加可取。但对于一些日常小事,则不必牛刀宰鸡,尽可以随你高兴了。比如拿十快钱买一顶帽子还是买一副手套都无关大局,只要你自己满意就行。据说印度人在兜里的钱仅够吃一顿饭或看一场电影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决定饿着肚子去看电影,谁能说他的决定不对呢?

既要善于选择,还要学会放弃,这在经济学中叫做机会成本。经济学中,把作出一个选择或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称为这一决策的机会成本,在K.E.凯斯和R.C.费尔合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机会成本作出了以下描述:“产生机会成本的原因在于,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比如时间问题,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必须在此约束一下生活。“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如果你用同样多的钱和时间所能够做的其他事情的价值;大学教育的部分成本是你从事全日制工作所能得到的收入;假使你的邻居今天要修剪他的草坪,他就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动物园,而这正是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比尔和科琳(书中假想的两个飞机失事中幸存的驾驶员,他们落在一个荒岛上)会偶尔决定休息一下,躺在海滩上享受阳光,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收益是免费的,他们不必为这一优惠支付货币。然而实际上,它具有机会成本,躺在阳光下意味着花费时间,否则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在制定日常决策中,考虑一下机会成本有时是有益的。”我们在作出任何选择时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51?则,也许可以使你获得的价值至少不低于机会成本的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或者是“模糊”的,而且通常不可能用准确的数字来表示,所以这里所说的51?非真的要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而只是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当你要作出一个决定时,通过判断明确了哪个方案“好一些”就可以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通过这样的思考方法的锻炼,可以使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会优柔寡断、拖泥带水,而逐渐养成简洁明快、善于决断的良好思维品质。至于专家们所热衷的“数学模型”,则另当别论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