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安内攘外的意思及解释

安内攘外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解释】: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资料来源:网页链接

另外,“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应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则选择“反蒋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单纯从语意来分析,“攘外必先安内”的基点是强调先安内,将安内摆到首要位置,以安内为攘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未否定攘外的必要性,将攘外悬为政策的基本目标。汪精卫在回答人们对该口号的责难时,就曾振振有词地从语意上辩解:“攘外是目的,不是手段。若以为必攘外,然后可以安内,那无异以攘外为安内的手段了。”也就是说,先安内的判断,是和攘外的目标相联系的,要攘外必须先安内,攘外是目的,安内是基础。

更多关于安内攘外的资料请参考:网页链接

蒋介石为什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和外剿共”是“安内攘外”政策的基点。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面临对日本和共产党的“两个战争”,国民党受到“两面夹击”。他说,“外患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因此,严令“先清内匪,再言抗日”,声称“中央现在以平定内乱为第一”。这是“安内攘外”政策的基本依据。蒋介石明确提出,国民党政府的“第一个责任”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责任”是“抗日来攘外”,而“剿共的工作,实是抗日的前提”。

第二,“安内攘外”政策中的对日态度,就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蒋介石所采取对日妥协政策的重要原因,是由他们的阶级特性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落后的中国,无力打败日本,“中国一切不如人”。蒋介石一再表示“不求急功于一时”,不“博一时之虚荣”。他在1934年7月《对庐山军官训练团精神训话》中说:“我们中国没有现代作战的条件,不够和现代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待时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不仅是十天之内,就是三天之内,它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海地方都占领起来”。这种民族失败主义的“三日亡国论”,说明蒋介石当时既不想抵抗,也不敢抵抗,以“和外”求苟安,集中力量“剿共”,是他政策的核心。

第三,依赖外援,求助于“公理”,是实行“安内攘外”政策的重要手段。蒋介石不想动员国力人力进行抵抗,而是求助国际,依靠美英,即利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矛盾,阻止日本独占中国。这是历代统治者以夷制夷政策的翻版,是“在夹攻中求生存”的一种侥幸投机心理的反映。

第四,以反共求得日本的谅解,维护国民党的统治,是“安内攘外”政策的重要目的。蒋介石曾告诫日本不要相逼太甚,如果“国民党的统治不胜外力压迫而崩溃”,共产党势力就要“抬头”,结果就会在相争中“同归于尽”。蒋介石从共同对付“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即共产党势力出发,企图与日本求得妥协。这种妥协的限度,就是承认日本在满蒙的特殊权益,默认日本占领东北。所以表面上要求收复东北,实际上与伪满洲国通车、通邮、设关,变相承认,这就是“安内攘外”政策的妥协限度。但是,说蒋介石就是要投降日本,是不符合实际的,这也是蒋介石的妥协与汪精卫的投降的根本区别。

“安内攘外”政策的主要恶果,是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深入;打击和破坏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抗日力量;消耗了国力,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灾难。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曹希岭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为了实现蒋介石安内攘外张学良等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百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度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内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容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用安内攘外造句

安之若素、安步当车、安居乐业、随遇而安、惴惴不抄安、忐忑不安、安贫乐道、安身立命、安然无恙、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安分守己百、一路平安、居安思危、安土重迁、安于现状、国泰民安、除暴度安良、竹报平安、少安毋躁、安富尊荣、坐立不安、苟且偷安、心安理得、相安无事问、入土为安答、不安于室、转危为安、惶恐不安、安堵如故、安内攘外

安内攘外 的 出处 是

安内copy攘外出处: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百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度”

安内攘外

[拼音][ānnèirǎngwài]

[释义]攘:排除。原知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道患。

请问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的外 指哪些目标,内又指哪些势力?蒋介石是怎么实施他这个计划的?

1、安内

所谓“安内”是指对国内先求团结和稳定,使国家统一,进而讨伐意图分裂者,又称为“统一方能御侮”。当时在国民政府对内主要有两大隐忧: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分离运动,地方势力的叛变。

2、攘外

所谓攘外就是指对外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任何以“扩张”名义,企图侵犯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在国民政府对外有两大隐忧:苏联的入侵,日本的入侵。

(1)苏联的入侵

1929年,当中华民国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准备要收回东北中东路(中国东北铁路)的路权时,斯大林背信弃义,下令八万苏联红军,强占中国东北104个县市,当时国民政府东北陆军第17旅中将旅长韩光第将军率军抵抗,于11月19日战死沙场。

(2)日本的入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东北军司令官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军队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奉张学良“不抵抗”之命严禁部下对日作战,但旅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因作战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事变两个月内,日本军阀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满洲国”(第三个中国)建立,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这政权其实是关东军拥有。部分中国学者将九一八事变认作抗日战争的开始。

发表评论